查看原文
其他

紧急行动!有你们在,我们能赢!

共克时艰的 浙江大学 2020-08-19


首两例气管插管完成!


  2月17日,武汉,下午4时许。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以下简称武汉协和肿瘤中心)三楼,一台紧急的气管插管操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k3068ljy65c

浙大二院罗汝斌医生和钱彦颖、刘婷两位护士在为病人插管


这是一位71岁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当日下午1时许,他的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经过高流量吸氧、无创通气,情况仍未改善,氧饱和度低至70%。医疗团队当即决定,给予其紧急气管插管。


这位病人成为浙江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收治的首位气管插管新冠肺炎病人。为他做治疗的,正是浙大二院外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李立斌。这也意味着,此次援鄂医疗驰援行动,已正式进入抗疫的“火线”战场。


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保卫战。  


浙大二院援鄂抗疫医疗队2月14日抵达武汉后,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以下简称武汉协和肿瘤中心)重症监护室(ICU)。在经历快速的病房改造、设备安装、人员调配、流程优化后,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于2月15日20时开科收治病人,目前ICU处于基本满员的运转状态。


气管插管操作场景


下午,在徐善祥、须欣等医生和王丽竹护士长等护理人员的大力协同下,李立斌连续为两位重症患者实施了气管插管操作。由于准备充分,整个过程非常顺利。目前,两位患者已使用上有创呼吸机,氧饱和度上升至90%以上,生命体征平稳。


气管插管操作需要开放气道,医生与患者的头部距离近至20厘米,其危险性可想而知。曾在非典时期救治患者、有着丰富经验的李立斌,戴上医用正压头套,利索地完成了这项操作。


浙大二院常务副院长、医疗队队长王伟林说,浙大二院承担着该院唯一一个ICU管理运行的重责,医疗队要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对危重症病人做到应收尽收,充分体现浙大二院人“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只要病人有需要,只要我们有条件,就尽早为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插管。


医护人员交接班场景


当晚,这个ICU有不少重症患者需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注定是一个激烈的战斗之夜


目前,浙大二院171名队员按照功能分组,各司其职,抗疫工作快速驶上轨道。医生6小时一班,分为8个医疗组,每组4名至5名医生;护士4小时一班,每班8名至9名护士,并根据患者人数和病情,随时调整医护人员配比情况。


36小时内,已有115人次医护人员深入ICU,与重症患者昼夜相守,共同抵抗病魔。


医护人员长时间戴手套过敏的手


“广济兄弟连”的铁血柔情!


浙大二院护理部驰援武汉的125位护理人员中有20位广济兄弟连的铁血男儿


他们都是来自不同科室的中流砥柱,正在为武汉急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带去他们温暖磁性的嗓音、最宽阔的臂膀、最坚实的依靠和精湛的技术。


浙大二院护理部于2017年5月12日成立“广济兄弟连”,截止目前已有206位男护士,大部分都工作于监护室和手术麻醉部,工作沉稳干练,心态积极阳光。


在抗疫的战场上,他们把勇气和乐观留给了病人,把泪水与牵挂留给了自己。


心外重症—倪昌均


“我背着病人流泪,我怕给她们看见”



我负责的五个病人,有两个病情较重,氧饱和度低,给她高流量吸氧,但她精神状态还好,问我从哪里来的,我说我是从浙江来的,我们是大医院的,让她们放心,她们心存感激,每次见面都说谢谢,她们也很乐观,还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们都是中国人!


从她们的眼神里面我看到了期待,所以我想一定要尽我所能护理好她们,让她们都能康复出院。上班的时候看到的感人画面太多了,我都背着病人流泪,我怕给她们看见,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麻醉复苏室—付国路


“当疲倦感再次袭来,头脑却越发的清晰”



自下午14:30从宾馆宿舍出发,直到凌晨1点返回宿舍,紧绷的神经依旧持续着。回到房间的第一件事便是洗手,接着脱鞋,脱外套,换拖鞋,摘口罩,再用75%的酒精消毒眼镜,最后洗个热水澡,除去一身的污物与疲惫。当疲倦感再次袭来,头脑却越发的清晰,脑海中不断涌现出今日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哪些工作内容做的欠到位需要改进?哪些操作防护意识不够强?患者的情绪好像有点低落!带着双层手套,采血难度提高了好多!护目镜上喷洗手液的确可以起到防水雾的效果……还有,远方的家人还好吗?你们不用为我担心,我一切都好!


脑科重症—张健


“我一直在他身边”



2月16日晚20:00,浙大二院整建制接管的武汉协和肿瘤医院ICU里,已经收住20多位确诊的新冠病患。电话铃声不断,重症病患陆陆续续收治入科。一位69岁大伯储氧面罩吸氧下氧饱和度只有60%,我早早的准备好了高流量吸氧。


在高流量吸氧下,大伯的氧饱和度波动于85-88%,大伯紧张的情绪也慢慢缓解下来了。我安置好大伯,把大伯的手机放到他床头,帮他关灯,叮嘱他安心休息,这样才能降低氧耗,让他不要多想,告诉他我一直在他身边,说着比了个加油的手势,也许就这细微的动作与鼓励,泪水瞬间从大伯的眼角流淌了出来。


心外重症—邱中泉


“一切都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前进”



迎接即将到来的第一场战斗—凌晨5点到10点。程莎老师和我,分管病情最重的13、15、16床三个病人!交班之后,我们逐个巡视了病人,13床的中年大叔和15床的奶奶都使用无创呼吸机;16床是位老奶奶,有大便失禁,我要加强巡视,防止压疮发生。


三个小时后,护目镜开始起雾,有些视物模糊,这时候的治疗操作也是最多的,抽血,喂饭,喂药……由于这三个病人的静脉条件很差,只能进行动脉脉血,让我非常感动的是,三个病人都非常配合,15床的奶奶说:慢慢来,小心扎到自己。那一刻,眼角流下的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她竖起的大拇指,让我看到了对生命的渴望,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与敬重!


滨江ICU—孙东旭


“爸爸,我一切都好”


图第一排左一为孙东旭


这么晚了,电话又响了,不用看就知道是我爸的电话,自从告诉他我确定要去武汉支援了,一天四五个电话的夺命连环call,完全没有之前对他说已报名时的那份淡定从容了,单单一个“你什么时候出发?”,来来回回问了好几十遍,说话的语气还强撑着父亲伟岸的形象,听着就想好好“笑弄”他一番,可到嘴边了,又咧不开那嘴。


俗话说的,父爱如山,我以前是真不懂,可自从参加工作了,我才慢慢体会到了。我想告诉爸爸,医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我一切都好,不用为我担心!


心外重症—杨岩松


“我知道他们害怕什么,我都知道”


图右一为杨岩松


我们俩夫妻都是浙大二院的护士,家里还有妈妈和女儿,我爱人是打心底的支持我去,虽然我知道这份打心底里是五位参杂的情感,老妈那儿我沟通了好久才说服她,告诉她不用为我担心,这次不是我一个人去战斗,我们物资带的也充足,只要做好自身防护,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平平安安的。


最后在我的软磨硬泡下,老妈同意了,我知道她害怕什么,我知道他们害怕什么,我都知道,但请放心,我一定会平平安安的回来。

  

争分夺秒的生命战场上,

谢谢你们在战斗!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来源:浙大二院微信公众号《完成首两例气管插管!浙大二院援鄂行动进入“火线”战场》,浙大二院护理微信公众号《浙大二院“广济兄弟连”在武汉的铁血柔情》

整编:周伊晨

今日编辑:俞纯彦丨伊文

责任编辑:叶鑫


 推荐阅读


1.转发周知!这些行为都是犯罪!2.重磅!关于教育教学师生最关心的50个问题,都在这里!3.杭州调整十项措施!今起,西湖公园景点将有序开放!4.重要通知:杭州人看病又有新变化!速看收藏!5.浙江出院率43.86%,浙大一院团队获浙江省委省政府表彰!6.人民日报:“疫战”时刻看浙大担当!


点亮在看,共克时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